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针骨推拿 > 实验针灸
编号:10978542
[第三章]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调节-针灸效应及机理(8)(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18日 《实验针灸》
     第三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八节 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调节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在人体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除消化吸收后的食物残渣。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是一条从口腔到肛门粗细不等的管道,自上而下依次为口腔、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两种,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外,成为独立的消化器官,其分泌的消化液经导管流入消化管腔内,如大唾液腺、胰和肝;小消化腺分布消化管壁内,位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如胃腺和肠腺等。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分解食物的各种消化酶。食物的消化有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方式。机械性消化是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运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其向前推进的过程。化学性消化是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分别对蛋白质、脂肪、糖类进行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正常生理情况下,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同时进行和密切配合的一个过程。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消化和吸收是两个密切联系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摄取。
, 百拇医药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机体对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中医认为脾胃功能失常主要是由于七情刺激,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或禀赋不足,脾胃素虚,饮食稍有不甚,则运化失常。临床通常以疏肝理气、温中散寒、健脾益胃进行治疗,针灸通常采用太冲、足三里、太白、公孙、中脘、脾俞、胃俞等穴来调补脾胃、补益气血。

    研究表明,针灸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较高的疗效,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显示,针灸对消化系统的机能具有良好的全面调节作用,它表现在对唾液的分泌、食管的运动、胃、肝、胆、胰、肠等机能活动均有调节作用。

    一、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调节作用

    (一)针刺对唾液分泌的调节

    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显示,针刺机体的某些穴位可调节唾液分泌(Salivary secretion)的量及成分,如针刺颊车、足三里等穴,可使脾虚流涎的患者唾液分泌量减少;针刺健康人足三里穴可增加唾液淀粉酶的含量。针刺狗的“足三里”穴,并建立食物条件反射后,再针刺胃经其它穴位,大多有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但针刺膀胱经穴时,很少引起分泌,甚至针刺与“足三里”穴邻近的“阳陵泉”穴(胆经)也不引起唾液分泌。
, 百拇医药
    临床观察中还发现,针灸对唾液成分及唾液分泌量的影响存在着个体差异,同时与穴位和针刺手法有一定的关系。如针麻研究中发现胃大部分切除术病人经电针诱导后,针麻效果优良者,其唾液淀粉酶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针麻效果差者,其唾液酶的含量下降。临床观察中发现,针刺人中、承浆、心俞、内关、脾俞、足三里等穴,可使脾胃虚寒型与虚实夹杂型胃溃疡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明显升高;肝气犯胃型不显著。对健康人针刺足三里穴,拇指向前唾液淀粉酶含量升高明显;前后捻转则不明显。总之,目前研究显示胃经腧穴对唾液的分泌影响明显,以局部颊车和胃经的下合穴足三里最为显著。

    (二) 针刺对食管运动的调节

    临床观察发现,针刺对食管(Esophagus)的运动有调节作用,如对35例已确诊为食道癌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发现针刺具有缓解多数患者吞咽困难的作用,有效率达82.9%,多数为一次见效。虽然这种效应常因肿瘤的生长而不能持久,但它可以提示针刺对食管的运动有影响。对食道癌患者用钡餐透视、摄片,观察针刺前后食道运动情况,发现针刺后食道增宽,肿瘤部位上下段的食道蠕动增强,钡剂通过肿瘤处的狭窄部位时速加快;对健康人X线观察发现针刺天突、膻中、合谷、巨阙等穴,食道内径增宽。
, 百拇医药
    (三)针灸对胃机能的调节

    1.针灸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 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显示,针灸对胃的运动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在生理情况下,对健康人群(即无胃肠器质性疾病),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的张力、胃蠕动频率、波幅和胃的排空时间都有影响。动物实验中针刺狗的“足三里”穴,显示无论在空腹、喂食物后、清醒或轻度麻醉时,都可出现胃的运动增强。表明生理情况下,针刺足三里穴能增加胃的运动,促进胃的排空。在病理情况下,胃的运动机能发生障碍,如临床上出现的胃痉挛疼痛,呕吐,胃下垂等各种病症,针灸足三里、梁丘、中脘等穴能解除胃痉挛,缓解疼痛,防止呕吐;针灸能增强胃下垂患者胃的张力,促进胃的运动。在耳穴的研究中发现,针刺耳穴的“胃区”可促进胃的蠕动,改善由于胃的张力减低或胃扩张等引起的胃排空机能障碍。

    进一步研究显示,针刺对胃的运动机能表现为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如有人在动物实验中用毛果云香碱或静注依色林提高犬或兔胃的运动,然后针刺犬和兔的“足三里”、“中脘”、“胃俞”穴,发现针刺能明显抑制毛果云香碱或依色林引起的胃运动增强。另外,针刺犬的“足三里”穴对处于饥饿收缩的犬胃,可使其饥饿收缩立即减弱,但当食物进胃而胃收缩不明显时,针刺可使胃的收缩增强。针刺动物“足三里”穴能减弱进食脂肪后,其脂肪对胃运动的抑制作用。针刺胃瘘狗的“足三里”穴时,原来胃运动机能低者轻刺激可使之兴奋,胃收缩波幅升高,频率加快,但胃内压变化不大;原来胃机能亢进者,重刺激可使之抑制,收缩波幅减少,频率大多减低,胃内压下降。针刺还可对抗阿托品对胃的抑制作用,如果先施针,则阿托品对胃运动的抑制作用不出现或不明显。用五肽胃泌素造成狗胃幽门部电活动亢进后,针刺狗“足三里”穴,立即使原来较快的基本电节律减慢。
, 百拇医药
    为观察针灸对胃运动的调节,研究者通过X线钡餐透视观察发现,针刺手三里、上廉、下廉、商阳等穴可使胃的蠕动增强,而针刺足三里、隐白、大都、中脘、合谷等穴可使胃的蠕动减缓。有人用X线重复多相摄影法证实,针刺足三里穴可使胃蠕动波幅降低,针刺合谷穴则使之升高。有人灸脾俞、足三里穴可引起胃的运动增强,灸曲池则使胃的蠕动弛缓。针刺梁丘穴能调节胃的运动,而针刺梁丘旁非穴位点则无作用。用X线观察针刺对胃动力的影响,证明足三里穴的效应远比非胃经穴明显。以上结果说明不同腧穴对胃运动机能的影响不完全相同。目前的研究资料显示,足三里穴对胃的运动调节最为显著。

    针刺对胃运动的调节与手法或刺激量密切相关,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电针刺激兔的“中脘”等穴,其弱刺激可促进胃的运动,强刺激可抑制胃的运动;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的蠕动有抑制作用,但加强捻转时,则胃的蠕动增强;但对运动亢进的狗胃重刺激“足三里”穴可产生抑制效应,而弱刺激影响不明显。

    总之,针灸对胃的运动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其调节的性质和大小与受试者个体特性、胃当时的机能状态、穴位特性、及手法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而言,生理状态下不如病理状态下明显;胃经的穴位比非胃经的穴位明显;胃处于运动亢进或痉挛状态下,强刺激能抑制胃的运动,解除胃的痉挛;胃处于弛缓状态下,弱刺激能增强胃的运动。
, 百拇医药
    2.针灸对胃分泌机能的调节 胃液由胃酸、胃酶和粘液蛋白组成。胃液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研究表明,针灸对胃液的分泌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如慢性胃炎患者胃液酸度下降时,针刺可使胃液分泌增加。对酸度增高者,针刺可使之降低,如有人以针刺、艾灸分别刺激中脘、足三里等穴,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经过6周治疗后观察显示,针灸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酸分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使胃酸的分泌趋于正常。针刺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等穴可使消化不良患儿,原来偏低的胃总酸度、游离酸度、胃蛋白酶等恢复正常;针刺四缝穴可使营养不良患儿胃蛋白酶活性升高,使胃酸度偏高者下降,偏低者升高。以上结果说明,针刺对胃酸分泌过多者有抑制作用,对分泌不足者有兴奋作用。关于腧穴特性的研究有人报道针刺中脘、足三里穴具有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则抑制胃酸的分泌。

    胃泌素(Gastrin)能使胃粘膜血流加强,促使粘膜上皮细胞中DNA的合成,使细胞分裂增快,泌酸、泌酶功能增强。胃泌素也可促进胃肠道的运动。近来研究显示,针刺对胃泌素的分泌也有调节作用,如针刺能降低慢性胃炎患者血清中胃泌素的含量,使之恢复到正常水平。在针灸对化疗后胃肠反应的作用研究中发现,针刺能减少胃泌素的分泌,从而抑制胃粘膜的兴奋性,减低其对化疗药物刺激的敏感性,达到保护胃肠的作用。动物实验研究中,用五肽胃泌素引起胃瘘狗胃液分泌亢进后,电针“足三里”穴能使胃液分泌下降,而电针“合谷”穴胃液分泌无明显变化。不同的刺激量是否对胃液的分泌影响不同?研究者通过针刺胃瘘狗“足三里”穴发现,当胃机能低下时,轻刺激可使胃的酸度升高;当胃的机能亢进时,轻刺激无效,重刺激可使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度下降。以上结果说明针灸对胃液的分泌具有良性调节作用,其作用结果与机体的机能状态、腧穴特性、针刺手法或刺激量有密切关系。

    [1] [2] [3] 下一页 , 百拇医药(东子)